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团 > 党建

字体: [ ]

中国人民大学: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金课”

发布日期:2022-05-29浏览量:

(本报记者:赵婀娜)“一朵‘小雪花’的心路历程”“我在冬奥做升旗手”……北京冬奥会闭幕后,一场场“冰雪思政课”在中国人民大学内生动开讲。师生共同讲述“一起向未来”的冬奥故事,展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风采,激发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决心和信心。

用好冬奥等鲜活“教材”,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广大思政课教师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自觉追求。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着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举全校之力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

完善机制,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2021年12月,一场内容深刻、讨论热烈的“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在立德楼906教室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主题讲授“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课程紧密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入情入理,给我很大启发。”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本科生高嘉潞说。

“疫情虽然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挑战,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此前,在一场主题为“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公开课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从经济学科专业视角解读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

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课,在中国人民大学,是传统,也是制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学校领导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全面了解、重点解决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确保统筹谋划和科学决策符合实际。学校党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完善抓思政课建设机制,切实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政治巡察、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中,凝聚全校之力办好思政课。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专门制定《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对全校思政课建设作出全方位规划、制度化安排,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及奖励机制也不断优化,单独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以教学实效和教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激励教师队伍打磨提升课堂品质,力争打造精品课程。

“经过多年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院系协同配合的思政工作大格局,以及举全校之力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讲准、讲深、讲透、讲活’的‘四讲’好老师。”张东刚说。

融会贯通,科学建构思政课程体系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打磨思政“金课”,逐步构建起贯穿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思政课程体系。

2019年秋季学期伊始,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的课表中新增一门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了开好这门重要课程,学校坚持吸收最前沿的内容、集中最优秀的教师、给予最全面的保障,编写了该课程第一套全国统一的教材,确保课程高质量开设。

同时,学校还增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等思政选修课,并把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统一起来,开设“中共党史一百年”“社会主义发展五百年”等课程,将其融入本科生读史读经典和研究生课程体系,丰富了学史明理、以史育人的第一课堂。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学校还结合自身实际,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出彰显学校红色基因、学术历史传统、学科特色优势的思政选修课,着力构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必修+选修”课程体系。

“以前的思政课,学生只能按照学校的安排来上,现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课。”思政课教师杨子强说。

记者了解到,按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自选讲座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学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路线图之中,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和育人平台。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教育教学,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等协同教学,为学生提供有深度、能“解渴”、合“口味”的内容,提升释疑解惑的丰富性和针对性。

强筋健骨,建设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

“教材的编写主要服务于学生学习”“新教材的视角转换表明了思政课教学从教材编写环节开始就注重以学生为中心”……2021年9月15日,新修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出版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举办了一次集体备课会,教师们在一起研究教材、编写教案、钻研教学方法。

参与新教材修订并担任首席专家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结合教材具体内容的增减,为教研部教师们讲解了新教材体现出的具体变化和学习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主任赵玉兰介绍:“教研部每个月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交流备课和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特别是会结合最新时事热点丰富教学案例,让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活起来’。”

众行者远。学校各教研部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在组织教师参与教案编写、教学研讨、教学疑难问题解析、教学视频和微课录制等工作中集思广益、攻坚克难,逐步将团队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和育人水平。

此外,学校还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和全国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创新中心,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研究骨干在集体备课中的指导作用,加强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和集体攻关,推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

记者了解到,通过发挥特级教授、特级教师传帮带作用,一批中青年思政课教师茁壮成长并形成集聚效应。截至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师中,1名教师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5名教师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特等、一等、二等奖,1名教师获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4名教师获首届北京高校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和全国三等奖。

以科研支撑教学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的突出优势之一。学校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科基础和学理支撑。

作为拥有国内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群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许多思政课教师都是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注重从学理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社会热点答疑解惑,能够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友文说。

服务全国,积极用好思政平台资源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思政课赋能,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突出特点。

2017年,教育部社科司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打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

5年来,中心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集群以及北京高校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上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以集体备课平台为中心,向全国思政课教师提供包括教案、课件、讲义、案例等在内的优质教学资源。目前,平台已覆盖2700多所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为全国思政课教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还推出了“学习大家谈”“青椒论坛”“疫情防控公开课”等特色项目,打造了思政课资讯平台、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等一系列重要平台。

“当前平台上有文献资源300余万条,电子图书4万余册,教学视频1.3万余个,还有经典文献库、教学内容库、教学素材库、教学课件库、重难点解析库、教学成果库等六大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介绍,集体备课平台已经变成全国思政课教师的“加油站”、备课的“充电宝”,教师们可以在这里管理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课件、创新教学互动。

此外,学校每周五的“周末理论大讲堂”被全国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视为“经典必修课”;每个月的“青椒论坛”成为青年教师的“筑梦之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百万师生“同上一堂课”等,成为思政课师生喜爱的“思想大餐”。

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于无声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如今,在中国人民大学课堂内外,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越来越多,一批批人大学子以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信念和自觉追求,正茁壮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以上消息来源:人民日报、人民网  参与采写:雷引杰  责任编辑:王子锋、黄子娟)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奋斗最可靠的主心骨
下一篇: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