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如何从日常事务的夹缝中实现突围
发布日期:2023-04-22 10:06 浏览量:


事务杂乱,忙而无功,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但往往也是大家百思难破的无奈现实。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辅导员主要做人的工作,人是千变万化、形态迥异的,特别是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辅导员必须做好全天候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另一个是高校当前的行政体系,辅导员处于“末梢”,大多年轻,又是离学生最近的人,难以无法脱离事务性工作的藩篱,一些看似简单但繁杂、忙乱的事务,占据了辅导员太多的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身专业化成长的精力。

有的时候与辅导员老师们交流,经常有老师和我提问如何统筹用好时间,消除职业倦怠这个问题,对于我而言,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回答。主要原因是我所谓的统筹时间,主要是做加法,就是在日常工作之外,增加深夜和周末假期的时间,用于职业提升和凝练总结,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的睡眠时间也就六个小时左右,但这并非是一种科学健康的办法,要想真正破解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减法考虑。

做好减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比如,校园建成大数据教管服一体化平台,所有信息都从网络进行处理。但这也只能具体简化一些管理上的流程,学生的复杂性个体化问题仍待辅导员亲自解决,一些行政事务性的工作还需辅导员亲自应对。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这种方式,就是典型的深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让朋辈引领成为关键要素。

当然,思政工作有其特点,比较突出的就是具体化,要做到“见人、见事、见感情”,“抓载体、抓机制、抓落实”。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深化。那么,如何构建机制和载体呢?我们要回到班团两委建设这个要义上来,回到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应对这个方式上来。

一、贯通年级-班级工作体系

大家不妨这样构建工作体系。在年级,成立年级工作组,同时,设立年级团总支,由年级工作组组长兼任年级团总支书记,按照各班团两委的职责分工,针对性设立年级安全干事、心理干事、资助干事以及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位,由每个干部对应联系班级的相应委员。这样,就在纵向上成立了若干小组,开展专项工作的集体统筹与负责。既有利于事务性工作的针对性部署,也给很多原本“冷清”的基层班委岗位以团队氛围、业务空间与责任归属。为了进一步深化效果,建议年级干部和班级主要干部由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担任,工作的业务情况、学生认可情况与培养要求紧密挂扣,贯通党建和业务。特别在干部能力仍显稚嫩的低年级,可以考虑聘请部分高年级党员或者有志于将来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协助联系指导有关小组业务职能工作。

这个架构有两个重要的因素要考虑,一个因素是制度的完善问题。毕竟是学生管理学生的部分事务,尽管有集体研究的机制,但是如果制度不健全、不明确,权威性很难形成,过于“人治”,反倒可能引发一些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针对每一项条框工作,各个小组首先要明确制度,梳理细则。另一个是建立学生干部的权威。比如,安全稳定制度,即便是辅导员,也要和年级相关负责人就外出等事项进行告知、请假,将自己置身于内而不是之外。上述问题如果都能顺利解决,第三个制约效能的问题在于干部能力。毕竟,一些文字工作、一些重要问题的把握,学生很少能够做到精确,需要有一个培养提升的过程。在这里,培训是基础动作,但是最有效的还是直接的传帮带,另外就是尽可能推荐选拔优秀干部到校级学生组织挂职、锻炼,帮助他们能够迅速熟悉事务运行的流程、各类报表的格式与要求,锻炼沟通协调的能力,提升语言文字素养。

二、圆通区分日常事务工作

上述的革新更多是聚焦辅导员主责主业工作的,但是对于一些其他的非主责事务,辅导员又该如何应对?这里,我觉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辅导员的行政事务工作主要包含党务工作、学院行政事务工作(比如工会工作、接待工作、会议组织工作等)以及专项协助工作等。对于一些原本应该属于教务、校医院、体育部的工作,这些部门不能采取直接联系指挥辅导员的方式,这不符合规矩和流程,而是要通过部门协商的方式进行协助。这里面,学院副书记作为辅导员,应该有这样的坚持和原则,该配合的,我们积极协调学生,做好沟通传达,一些本该属他人职责之内的任务,要有所界限。但是,对于学院党务工作,辅导员则应该明白,我们的工作作用之一就是做好党委工作的助手,辅导员是党在高校的基层工作干部,相关工作的协同配合就是我们的职责,只不过要抓好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这个关键,而不能简单与日常学生团队的指导、管理混淆。

对于院务任务,本身是由学院行政办公室具体承担,并非辅导员本职。即便协助,也是基于学院教职工的身份而并非辅导员身份。这个定位非常关键,我们可以从中明确自身要做什么,做到什么度。年轻人不要怕吃苦,如果是相互支持的事务工作,在时间允许的基础上,应该有主动的站位和配合。但是,超过自己能力边界和时间边界的事情,要敢于拒绝,学会拒绝。当然,这里面最大的底气还是本事,辅导员最终要凭本事吃饭,正因为随时可以被替代,所以才缺少了拒绝的底气,没有硬气干不了行政工作,没有底气干不好辅导员。

三、清单化做好时间管理

最后一个问题,是时间管理和统筹方法的问题。我有个工作习惯,每周要梳理一下工作,把这周要做的所有事情写在一张纸上,分为四个类别。一是重要且紧急的,打五个★。二是重要不紧急的,打四个★。三是紧急但不重要的,打三个★。四是不重要且不紧急的常规事务,不打符号。每周更新一次,然后,再做二次区分。

对于不重要不紧急的常规事务,可以交代给学生助理,协助完成即可。对于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交代给学生骨干,简单交代要求,让他们按时完成报送即可。这里,不要投入太多精力,要把握原则底线,充分信任学生。对于重要不紧急的,设定一个时间分段,先行启动第一阶段工作。可以请有关同事帮忙收集资料,研讨框架,然后按照时间分段依次升维任务要求(慢思维)。对于重要且紧急的工作,要抓紧准备,遵循截止时间,按小时完成任务进度(快思维)。

怎么区分重要程度?可以从两个维度把握,一是上级党委和学工部门的重要任务,这一定是重要事情。二是关乎学生利益的问题,这一定是重要事情。当然,重要的事情之内还有重要的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可以结合具体状况,进行动态化任务调整,尽可能抽丝剥茧,抓紧重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忙而无功。比如,学生信息的精准统计一定是重点,但是,辅导员要做的是明确统计的要求,传授统计的方法,监管抽查统计过程,而不是自己去统计。所以,跳出事务性藩篱的最本质方式还是团队建设,辅导员的协同力是重要行政力,这个协同力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振臂一呼,学生纷纷响应。达到这一点,就没有完成不了的工作。要想做到这一层面,就要按照我们所说的“见人见事见感情”进行梳理。辅导员减负的最根本目的是回归基层基础,省下来的时间要用于与学生谈话、沟通中去。或许我们有的时候会觉得,似乎回归基层基础,少了些“亮点”工作的准备时间,但是,基层基础一旦出了问题,所谓的“亮点”还叫“亮点”吗?另外,有内容的“亮点”往往源自于对基层基础的深刻把握。第三,放到更大的格局和视野来看,一个辅导员能够有效深入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势必掌握了协调沟通的扎实本领,有这种本领,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关键的职业能力。

不是有“亮点”才能发展,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实务能力换来扎实口碑,本身也是发展的动能。这其实和我们看待目前的事务性工作的标准是一致的,要放到更大的视野去看这些事务性工作对成长的作用,对思政工作的价值,你就能有所选,从而有所舍,最终才能有所得!不舍,就没有得,要得,就要学会舍,这就是一个人成长需要学会的智慧。

曾经与一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老师交流,他刚刚处理完一起学生的宿舍冲突问题,紧接着,一会还要带班参加学生的晚自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总是被事务性的工作占据着时间。由于学生相对贪玩一些,他们往往要像高中班主任一样,从早操一直跟到晚自习,而学生的一些突发性状况,往往也让他身心俱惫。特别是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力很大,还有家庭的一地鸡毛。人到中年,工作、生活、家庭的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对于专业化,对于提升学历,只能是想象和憧憬的事。

同样作为一名中年人,很理解这位老师的感受。尽管我现在已经不在一线工作,但依旧面临着事业上的巨大挑战,也要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平衡。而我使用的是一个笨办法,就是延长时间。这几年来,我连周末和寒暑假都经常在办公室里度过,而下班,就没有晚上10点以前的概念。我这样的做的原因实际上是一种“无奈”,工作的头绪很多,不仅有行政业务、还有专业;不仅要对内,还要对外;不仅要对外,还要对多个外;不仅要做好工作,还要推进学业。最近做梦都在梦见早日毕业,起码能够相对轻装的继续前进。当然,努力总会有收获,一方面有学习工作上的起色,另一方面也有一份内心的安定。其实何尝是我,很多比我优秀多的多的人比我的节奏还紧张,所以“从来没有什么男神女神,有的只是你看不到的如同偏执一样的努力罢了”。

当然,像我这样不着家的中年生活方式并不可取。另外,辅导员老师还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占据着时间,他们要走好职业道路所要付出的其实更多,在生活、家庭、事业的叠加下,一旦步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一定会产生倦怠,任何的心理鸡汤,都很难驱散这份内心深处的疲惫。

或许,我们应该统筹梳理“快”与“慢”的思维和心态。“快”有“快”的必要,“慢”有“慢”的考虑。但是,“快”思维我们通常可以理解,“慢”思维却很少有人愿意琢磨,事实上,“慢”思维未必一定是“慢”。

“快”思维通常是“马上干、抓紧办”。相对于年轻辅导员心无旁骛、精力充沛,中年辅导员往往有些力不从心。而这个阶段的“快”思维对于中年辅导员来说,并不一定是亲力亲为,如果能够结合经验和威望,把学生党员、班团骨干的力量发动起来,在其中统筹协同,也可以很快。而经验、在学生中的威望、年龄资历以及沟通协调的优势,这些往往是年轻辅导员需要加强和凝练的。我的博士辅导员就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同志。我们学院光博士就一百多人,还有大部分是我这样的在职人员。但是无论是谁,什么级别,是做什么的,只要辅导员一声令下,没有人敢不配合,工作冲突,一定要请假。我现在每天还同时进行着单位教职工和博士的双重健康打卡。原因很简单,辅导员老师的资历和威望摆在那里。尽管很多工作他是通过硕士生或者应届博士生的助理来和我们安排的,但一样大家都很遵守很配合。前不久,应届毕业生信息核对,因为忙碌,我忘记了核对的事情。就在最后一天,收到辅导员助理的催促,好心“批评”我:万一你今天错过了,就业指导中心就关闭系统了,那你到时候怎么办?听罢赶紧道歉,抓紧核对,也为辅导员老师的干部建设能力所折服。事实上,我和就读学校所有学工、研工、就业的部门都非常熟悉,但是辅导员老师的威望在此,在这里我的身份上就是学生,即便是学生助理代表的也是辅导员老师的安排。这就是中年辅导员的“快”。凭靠的是学生骨干,依靠的是长时间工作建立起来的声望、威信和人脉。

具有这样的基础,起码在具体实务上,我们能实现一定的“减负”。当然,作为学院的分管领导,其实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1:200的配备是按照岗位来的,不是按照人来的。年轻辅导员精力充沛但缺少实战经验,就是要多带学生提升管理能力,中年辅导员经验丰富但经历有限,可以少带学生,让他们解放出来才能有时间传授经验,引领团队,这是“快”思维所需要的双轮驱动。

而“慢”思维呢?其实是一种坚持,当然,是一种明确目标的坚持。我们学校的党委书记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讲话,让我们印象很深刻:

克服知识的碎片化学习状态,就是要选定一个学科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非常宽泛的,有研究主体的,也有研究客体的;有研究方法路径的,也有研究应用效果的,我们要学会在细分中找到方向。比如,研究就业就要集中力量研究就业资讯,国外有什么进展?国内有什么成果?如果研究上八到十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两个小时,就一定能够成为专家。无论你研究什么,只要确定一个方向,持续积累,肯定会有成果。

这其实就是破除中年辅导员“卷”与“怠”的有效办法。这其实要求的是我们要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研究问题。我曾经在准备博士考试的时候用过这样的办法,那个时候为了背单词,每天两个小时复习,证明了有效性。其实,做学问还是寻突破,都是如此。

他还推荐了作家蒋勋的一首诗。

《留十八分钟给一首诗》“我在想,一天二十四小时这么漫长,我们能不能留十八分钟的时间给一首诗?用这十八分钟,让你看见满山杜鹃染红的春天……”

这其实,就是“慢”思维的最好诠释。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本事?大部分像我们这样的平凡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是最大的成功。就像我在坚持写的“萌哥有话说”。我平时每周的工作量很大,但为了完成一周一篇的任务,基本都是放到周五的晚上或者周六周日的中午,专门腾出时间进行撰写。其实现在写文章挺难得,选题就要考虑半天,还得是真问题。但为什么还是要写,是因为写的时候过程是一个思考、凝练、学习的过程,这也是一种逼自己学习、思考的手段。所有的“势”,都是日积月累的“局”,所有的“局”,都是针对一件件“事”的立体式的拆解。就像“萌哥有话说”,从文章“量”的积累成为满足评优的条件,从“质”的改进逐步成为课题的范例,从“效”中凝练,不断成为论文和专著的素材,然后就结了“果”。

当然,所有的“事”,为的都是工作对应的“人”。“人”——“事”——“局”——“势”,一旦势起,成风化人。中年辅导员,还有很多时间,我们就从一件具体的事开始,在坚持的“守”中,把握“势”的破。




   


友情链接